中国羽毛球队男双“独苗”李俊慧/刘雨辰在东京奥运会获得银牌,能够克服困难一路闯进决赛,这对“95后”组合首战奥运表现可圈可点。近日,北京小伙儿刘雨辰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分享了东京之行的收获,直面决赛夜的遗憾。巴黎奥运周期,他和搭档将继续奋斗,全力冲击最高领奖台。
惊喜|用小组赛提前出线为自己庆生
男双是国羽本次奥运会唯一没有拿到满额的单项,刘雨辰和李俊慧在备战期已经对“孤军奋战”有了心理准备,两人和教练组制定的策略还是“一场一场打”,“一年多没有打比赛,和对手彼此之间都不是特别了解,所以我们还是做好自己,打出我们的节奏和状态。”
小组抽签结果出炉后,刘雨辰预判与德国组合兰斯富斯/西德尔的比赛是他们小组出线的关键战。恰巧这场比赛被安排在北京小伙儿生日当天,他和搭档准备充分,场上积极调动,用一场2比0迎来两连胜提前出线,也送给自己一份生日大礼。
虽然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但刘雨辰坦言小组赛并未感觉到太多压力,“到了淘汰赛开始有点紧张,多少还是有一些想法。”他和搭档1/4决赛面对丹麦的阿斯特拉普/拉斯姆森,深知对手属于“人来疯”类型,因此做了最困难的准备。“欧洲选手如果痴迷一件事就会异常兴奋。第一局,他们确实有点把我们打‘崩了’,但我们还是顶住了,没有乱,坚持跟对手打多拍,能赢一分是一分。”最终,李俊慧/刘雨辰连扳两局完成逆转。
在刘雨辰看来,奥运会半决赛本身就是一道坎:“输和赢其实有很大差别,赢了起码有一块奖牌;没赢的话要去铜牌赛,再输的话压力会更大。”但他还是要求自己保持平常心,专注到比赛本身,“跟之前一样去准备,看对手的比赛录像,和搭档沟通好在场上的细节。”对手马来西亚的谢定峰/苏伟译前一轮淘汰了头号种子吉迪恩/苏卡穆约,状态非常好,不过李俊慧/刘雨辰更能放开手脚,以24比22和21比13越战越勇挺进决赛。
刘雨辰/李俊慧不敌李洋/王齐麟 图/新华社
复盘|奥运决赛本来可以表现更好
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打进决赛,刘雨辰和李俊慧让外界既惊喜也有更多期待,然而与中国台北组合李洋/王齐麟的决赛,国羽“双塔”的发挥出乎很多人预料。刘雨辰也告诉新京报记者,这场决赛是他羽毛球生涯里从未遇到过的,“可能一年多没比赛还是有些影响,在决赛场上有些失误,回想过来我们完全可以做得更好。但当时那种场合,我们没能那么快地完成转变,而对手在年初参加了几站比赛,积累了信心和经验,对于场上的局面,他们比我们心里有底。”
时隔近一个月,他已经可以冷静地复盘,找到输球的原因。“输掉第一局后,我们急于追回比分,反而失误增多,加上对方还有两次滚网球,分差一下被拉开。”在场上被打蒙的感觉让这个年轻人记忆深刻,“我们在拼命想办法,但换回来的东西不理想。而对方领先那么多分,已经非常放松了,根本不需要打很多连贯,就跟我们搏每一拍。我们又怕失误,又想去得分,实际上是一种很纠结、很焦灼的状态。”他也想过如果有现场观众,可能更有助于和搭档的自我调动,但很快明白归根结底还是要让自己变强大。
站在亚军领奖台上,两个“95后”的难过溢于言表。走下领奖台,二人也只做了一些简单的沟通。从青年赛事就搭档的默契,让他们之间已经无需太多语言。刘雨辰的内心还有一份小倔强:“男人更多的还是要自己扛。”
李俊慧/刘雨辰更加坚定了巴黎夺金的信心 图/新华社
展望|有信心在巴黎奥运会夺得金牌
随着东京奥运周期开始,国羽男双进入新老交替时期。整个过程中,李俊慧/刘雨辰迅速冒尖,不仅成为队内最稳定的拍档,并跻身世界顶尖男双选手行列。世锦赛、汤姆斯杯、苏迪曼杯等世界大赛冠军,见证了“双塔”组合一路的成长和进步。在刘雨辰心里,和搭档携手征战也是走向成熟的过程。“不会像小时候那么浮躁了,赢球了就特别开心,输了就非常沮丧。现在更知道赢在哪输在哪,更理智地去看待胜负,情绪上不再有很大波动。不会再纠结于已经发生又无法改变的结果,而是学着总结失败的经验,下一次做得更好。”
在接受国羽官方社交媒体采访时,“双塔”都说出了希望巴黎奥运会能有更好的表现。刘雨辰在向新京报记者展望3年后的下一届奥运之旅时,更是积极回应了“是否想把银牌再升级成更好的颜色”。小伙子说:“首先,经历了这次奥运会之后,帮助中国队男双再次登上最高领奖台、为国争光的想法更强烈了;从个人来说,说白了我们俩就只差一枚奥运会金牌了,其他大赛我们都拿过了。”
相比其他4个单项,世界羽坛男双格局更复杂,偶然性也更强,东京奥运会就可见一斑:前两号种子都是印尼组合,也被认为夺冠热门,但头号种子吉迪恩/苏卡穆约止步1/4决赛,老将阿山/塞蒂亚万则在铜牌赛落败,印尼队最有实力的一个单项最终颗粒无收,更加印证了顶尖男双组合到了大赛拼的还是临场发挥。经过首次奥运会历练,刘雨辰对这一点认识更加深刻:“能够站到奥运会赛场上的任何一对组合,对我们来说都是需要全力以赴去拼的对手。”
新的奥运周期已经开启,在东京得到锻炼的国羽“双塔”,进一步坚定了向最高领奖台冲击的目标。“这也是激励我们更刻苦训练的动力。”刘雨辰说。
新京报记者 刘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