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7月4日宣布退出国家羽毛球队之后,林丹便开启了不一样的忙碌模式,就此踏上了转型的道路,不止是赛场上的“超级丹”。
“综艺丹”将跨界进行到底,当导师、带战队,还再次在综艺大舞台上一展歌喉。跨界综艺难免有水土不服,林丹的“服”与“不服”也在两档综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商业丹”在创办羽毛球赛事时将“林丹”融进赛事,创造了独一无二的“丹挑”主题,创办了两站“林丹杯”赛事。在林丹看来,羽毛球在国内的发展与推广既需要曾经的国家队队友们拼搏努力;在国际赛场上为祖国争得荣誉,亦需要民间活动赛事的同步推进与推广。当羽毛球赛与林丹的IP结合,羽毛球爱好者们的积极性是倍增的。
“生活丹”回归家庭,与妻子并肩作战,不用工作的时候就亲自接送儿子上下学;他依然运动,保持着体能训练,并投入到高尔夫球的学习当中。
半年过去,林丹体验不少,严格来说,这半年尝试的事不完全都是新的,其中很多在现役时已经有所尝试。最大的不同是,他现在是以全新的身份再次尝试,不管是上综艺的适应和不适应,还是对羽毛球赛事的理解,他都展现出棱角分明的林丹风格。忙碌中,林丹开启了多维模式,他在探索自己适合什么,什么又适合自己;他在探索要怎么融入到别样的新生活中去,也在探索如何让多彩的生活接纳全新的自己。
登上2021年第一期的《羽毛球》封面,“职场新人”林丹回答记者提问,分享了这半年自己的一些感悟。
退出国家队后的这段时间心情如何?
林丹:我觉得这半年来心情一直挺好的,感觉特别自由。过去每天面临着训练、比赛、竞争、成功与失败,有很多困难和得失要考虑,现在心态变得轻松了,可能是少了之前额外的一些压力。
其实,退出国家队算是一件离开舒适圈的事,离开后的重启同样是离开舒适圈。这段时间都在尝试不同的东西,有时,对新事物的不熟悉可以让我们有一种不安感,而这种不安感可以让我们更投入和认真地去做准备。
走出赛场的这5个月经历了这么多转变,尝试了很多新领域,哪一个是最有挑战的?
林丹:我觉得是从零基础学起的高尔夫,因为打高尔夫所需要的心境很特别,需要极度的心平气和。这也是和羽毛球最不同的一点,羽毛球是释放型的,高尔夫是收敛型的。还有一点就是,羽毛球一定要有对手,但高尔夫谈不上对手,只要有一个球和一个杆就能打了。你的对手可能是手上的杆,可能是脚边的球,也可能是自己。
想知道叱咤赛场的丹哥在综艺镜头前唱歌会紧张吗?是强行装出的镇定嘛?
林丹:会的会的,当然会紧张,因为那不是自己的领域,准备过程中其实会很不安的。录节目前会担心自己表现不理想。这可能就是区别吧,打羽毛球比赛时,哪会想这些呢。就那次唱《童年》而言,表现算正常吧,仅仅合格。
最近印象最深刻的事是?
林丹:上个月回了福州八一羽毛球队基地一趟,特别感慨和伤感。我9岁在体校练习,12岁到八一队,一直到2014年从部队转业,差不多20年,占据了我职业生涯的一大半时间。还记得,我当时是凭1995年全国青少年赛冠军进八一队的,而且是没去成当时实力可能还更好的福建队。现在回想起来,可能也算是和八一队的缘分,我会特别想念和战友们并肩作战的时光。
如果小羽不打羽毛球,你们会觉得可惜吗?
林丹:其实我们觉得无所谓,还是让他(小羽)多接触,他喜欢什么都可以。他要是打羽毛球,那可能是最有压力的小球员了吧(笑)。
对“林丹杯”的展望?
林丹:相信大家从广州和深圳这两站比赛也能感觉到我们比赛的高规格和专业性。我希望通过这个IP,让更多的羽毛球爱好者尤其是青少年朋友投入到羽毛球运动中,享受到更专业的比赛。2020年受疫情影响,“林丹杯”只在广东的两个城市举行,我相信2021年我们的比赛会更多,可以在全国更多城市落地,未来甚至有机会走出中国。
“丹挑”这个词你怎么理解?
林丹:就像我们比赛馆的标语:比体育更重要的是体育精神。在竞技体育里,成绩固然重要,而且冠军永远只有一个,但体育精神可以属于每个人。“丹挑”固然是一个谐音,但它更是一种态度和精神,意义不在于单挑,而在于永不放弃。困难永远都在,突破在于挑战自我。面对“丹挑”,战,就对了。
本文节选自羽毛球杂志2021年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