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信息中...
羽毛球迷的家,超人气羽毛球社区 首页添加收藏设为首页中羽APP
当前位置:主页 > 品牌资讯 > 评测 > 全方位详解三限量拍兼评ArcSaber Z-Slash HT JP

全方位详解三限量拍兼评ArcSaber Z-Slash HT JP

时间:2010-08-26 13:34 来源:中羽在线 作者:danceofgod

在文章开始之前,有一个问题,相信大家都很关心,那就是,三款限量拍较之原色拍,究竟是只换了漆水儿呢,还是连带着作出了内在的改变?

事实上,对任何没有亲自接触过Y记生产内幕的人而言,对这个问题加以回答都是轻率的。有人认为既然型号未变,那内在的改变就绝不可能,但如果说内在有所改变名称也应有所变化,那公认比其他版本远为优异的JP/CP版球拍的存在就是一个明显的反例。同样,有人认为既然是限量供应的器材,其内在素质肯定有所提升,但严格地说,除非对于具备专业材料分析能力的业内人士,否则任何表面的差异——包括平衡点,硬度等——都不能作为实质上真的有所差异的证据。评测所起到的作用,仅仅是描述,而非刨根问底,因此我不会在自己的作品中给这个问题下一个定论。我将列出所有在我能力范围内能够得到的数据,至于如何运用这些数据作出自己的判断,那是读者自己的任务,与我关系不大了。请希望得到限量版与普通JP版原型拍的数据比较信息的读者,阅读第一部分《全方位详解三巨星限量拍》;希望得到直观上的限量版使用感受的读者,请阅读第二部分《表里不一——艺术品与凶器:ArcSaber Z-Slash 10小时试打报告/测评》。

全方位详解三巨星限量拍

      五月前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有感于Y记在各版本器材上显现出的极不厚道的区别对待态度,我将手头的弓100,龙7版本对照资料总结了一下,提出了一个让人万般不爽的事实:Y记在限量版球拍中的版本歧视,远远严重于在普通商业拍中的做法。验证了紫羽同志的名言:贵的东西可能贵得毫无道理,但便宜的东西一定有其便宜的理由。

      季节一晃到了盛夏,Y记2010年最新的骗钱工具——三款巨星限量拍终于由五月吉隆坡的一瞥惊鸿化身作普通玩家手上实实在在的家伙。由于有幸在第一时间拿到了实物,本文依然秉承着阿Dan一贯以来的传统向大家提供第一手资料。由于所使用的全部器材均为JP版本,请大家不要将文中的经验照搬至其他版本的球拍之中(如果可以,也算中国消费者的幸事),也请大家不要将文中的观点作为购买器材的唯一依据。在羽毛球器材论坛中,绝大多数信息属于非概念性的,这决定于球拍制造本身只是一个现代工业流程,我所做的只是尽可能传达自己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感受和就我手头的器材得到的一些参考性数据。所谓器材介绍,能够要求的其实也就这么多了。


 

 
 雷锤——ArcSaber Z-Slash HT JP,3UG5

      陶肥版AZ给人的第一印象:酷,而且是超酷。



      无需赘言其令人爱不释手的精细漆工,与商业版AZ明快童真的风格迥异,陶肥版AZ将原拍Laser Green的主色滴换成了深沉的黑色,使得其外观上原本具有的强烈跳动感得到了彻底的收敛。T头附近一代宗师陶肥的签名,中杆红黑相间类似缎状纹的格调透露出些许古典主义气质,让人很容易联想到这是惟独在限量版器材上才适合采用的设计。尽管这样考究的外观设计用在羽毛球拍上或许有些做作之嫌,但不可否认,陶肥版AZ的外观可以用惊艳来形容。独特的配色和精细的做工极具个性化,堪称迄今为止所有采用亮光面漆为背景色的Yonex球拍中外观上最让我叹为观止的一款。有趣的是,不知Yonex为何对红与黑的主色调搭配如此偏爱。我们可以很自然地注意到,在2000年以来10年内Y记所有量产和限量版器材中,一众典范性的传奇之作——无论是Y记自己的标榜还是球友们公认的对象——几乎都以红黑搭配为主流,相比之下无论是素雅流如900T还是诡异派如9000S/X,其影响力与红黑群体相比都要有限得多了。

      手上感觉,空拍上手第一感觉是头沉,沉得和9mm的超细拍框和6.9mm的超细中杆有些不协调。尽管AZ的平衡点普遍比A10低5mm,但与ERG的数据一致的感觉是,3UAZ的SW水平即所谓挥动重量并不逊于3U的900P,这点非常有意思。从第一感觉上,陶肥版AZ比普通的JP版AZ(3U5)平衡点还要稍稍靠前一些。为证明或证伪此感觉,陶肥版AZ对比普通的3UG5 JP版AZ平衡点数据如下:
      ArcSaber Z-Slash H.T JP:5支平均在296mm
      ArcSaber Z-Slash JP:4支平均在290mm


      同为3UG5,空拍全拍重量如下,看得出不仅偏头感明显了,全拍重量也有增加:
      ArcSaber Z-Slash H.T JP:5支平均在89.2g
      ArcSaber Z-Slash JP:4支平均在87g


      中杆:和普通的JP版AZ一样,都是6.9mm超细中杆。也许是UHMG的运用,不同于A10的中杆那种软PiaPia的击球感,AZ的中杆击球感明显要硬,且颤拍稳定,韧性十足,在此不得不感叹Y记的中杆制作工艺,结合了硬度,弹性和韧性,兼顾了攻击性和控制性,实非其它品牌可同日而语。与M记的四轴中杆相比,AZ的中杆在硬度上显得较低(与6.9mm的超细直径也有关系)但击球的爆发感则有过之而无不及,更为可贵的是在控球方面,AZ与TC系列相比的优势非常明显。重锤测试(有对此测试方式感兴趣的同志请参照ERG LuHW曾经发表的帖子)了5支限量版个体,比对了4支JP版AZ,普遍表明陶肥版AZ的中杆比普通JP版本更硬,当然这可能是新品的个体差异,而且中杆的硬度,更多的应该体现在击球感上,故试打之前不能判断硬度差别是否显著

      锥盖:一样的八边形小锥盖设计,据说有利于球拍在中前场的握拍转动更为灵活,但具体能有多少改善,没有数据的支持,谁又能给出最终结论呢。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在锥盖和中杆的连接处,可以方便地看出锥盖的厚度,曾经在CN版本和SP版本的ISO800对比中发现,前者的锥盖厚度明显>后者。这是否能够代表版本间的差异,抑或仅仅是个体误差所致,则见仁见智了。在此特意比较限量版和普通JP版本,结果很直观:


      手胶:陶肥版AZ是Y记第二款采用红色手胶的球拍(尽管非量产)。外观上,和当年A10的红色手胶很相似,和NS系列相比,Arc系列没有那样的穿孔。回想过往,A10的红色手胶在其闷骚的外观之外,具有非常强烈的吸震效果,导致A10普遍性的手感模糊(俗称“肉”)。而普通JP版AZ的手胶就没有这种特征,由此AZ的弹性也公认地比A10清晰得多。此次陶肥版弓Z同样采用的红色手胶,外观上的闷骚绝对是具备了,不知在手感方面如何,请大家静待试打报告:


      拍框:二者面积完全一致,小拍面设计,框形和面积都与MP99基本一样,只是偏细(9mm)且偏厚。经过半年多的体会,AZ的小拍面与Mizuno的TC系列小方头还是很有差别的。从效果上而言,AZ的拍头甜区界限似乎比TC500的要模糊,形状也不像500那样狭长,击球宽容度更好,体现在击中非甜区位置时球拍也不会乱颤,出球依然能够保持相对较好的稳定性。当然,同为以小方头创造聚力效果的产物,500的小甜区似乎比AZ的力量集中感更好一些,二者各有特色,有利有弊。




      不知为什么,AZ的加厚框,尤其顶部的设计总让我想到曾经的盒-破风混合框代表作老10,二者的成就也异曲同工:通过框形的变化,追求最快速的挥拍和稳定的击球感的最大限度的融合。老10的混合框体曾经是羽毛球拍中最完美的框形设计,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多年,紫10依然靠着这种混合框体在琳琅满目的新品Y拍中占据不可忽视的一隅;而AZ看上去不算破风的拍框在实际使用中的挥速更是令人惊叹不已。必须承认,不管AZ将以一个怎样的形象留在Y记的球拍史之中,其同时具备了900P的SW,以及9900的挥拍速度这一点绝对是革命性且令人折服的。技术永远在不断进化,但真正有价值的成果只有在客观严谨的态度下方能诞生。比起随随便便弄出个看起来风阻挺低的剑刃形截面,实际使用中却令人大失所望的故事,本人对小日本尽管偏见多多,也只能钦佩其认真务实的工作态度。私下里想象,AZ如果采取更易于为普通玩家所接受的大方头,再解决好由于中杆过细导致在抗扭方面的些微不足,在“最完美拍框”的投票会不会也具备一定的竞争力?

74
38

您还未登录,无法评论!
★热门排序球友评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