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弓剑Z快四个月了,一直就是我的主战拍。最开始感觉又重又硬,到现在也是这样应为,但当初是比弓剑10感觉更甚。而现在拍子已经有足够磨合,一定程度上软化的关系,相对于弓剑10,已经稍软。大概我手上的弓剑10属于G4手柄,而弓剑Z是G5手柄的关系,所以两者挥拍质量相当,很难分辨谁更重一点。
十分庆幸,我买的TW版成为了全中羽乃至全中国第一把塌陷的弓剑Z。塌陷情况可以看我以前相关的帖子。现在塌陷已经蔓延得非常厉害,接近一半的线孔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塌陷。这个情况在我过去使用的拍子当中没有遇到过,也很难确定是个别现象还是现在的产品相对于过去产品更容易出现塌陷。只是过多的塌陷必定造成球拍提前退休,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动力,在爱将即将离逝之时,何妨立个小传,以作留念。
弓剑Z上市时间为2009年9月19日,而我的TW版是9月26号送到。初观察的感觉,这拍子象儿童拍;难怪,拍面足足比一般ISO方头拍框窄了一圈。按照儿童用品一般会比成人使用的同类产品小一点的习惯,认为象是儿童拍也有其理由。最初把玩的感觉是这拍子配色其实很好看,不像之前网上流传的实物图片那样配色不协调。其实,只要你拿着实物在手中细心观赏,这拍子的色调配搭和质感还是很让人惊喜的。
弓剑Z上市之初,YY官网的宣传页面就一味儿地强调杀球速度,一切的功能说明都为速度铺垫,还邀请一些选手参与测试。无论414KM/H还是421KM/H,始终以速度为标榜,并没有提及其他战术运用方面有什么特点。让人们一听到使用弓剑Z,都会想到杀球、杀球、还是杀球。这样的宣传虽然效果很好,但弓剑Z的其它优点却从来没有人关心过,缺点更是不会在官方的宣传网页里可以看见,孰优孰劣,难以评说。
初次使用:
一开始使用弓剑Z,我也是冲着杀球速度来看待。到底在我这个业余级别手上,杀球能够有多少提升?十分期待。球拍送抵那天,急不及待地上好线,65线张人26/28磅。一发球,发现弹性十分好,比弓剑10有过而无不及。对方回球,起跳便来暴杀一下,十分失望,杀不出个人应有的速度,而且启动的时候明显比弓剑10来得慢,一直去到中段提速才比较理想。风阻是小了,可能不习惯的关系,并没有在最佳速度点击中球,而且收拍的时候惯性也十分明显,不容易刹住。平高球变得慢了不少,击球时滞感觉在弓剑9与弓剑10之间。当快速对拉的时候,会因为没有习惯下来而减少击中甜区的机会,甚至中框。看来要轻松驾驽弓剑Z,短时间内不是那么容易
总体印象:
如此如此也使用了一个多月,一直不肯放弃弓剑Z。虽然之前驾驽起来还不是十分吃力,但人与球拍还不能合成一个整体,这是相当失望的事情。使用接近两个月的时候,情况才有明显改观;这个时候,杀球明显比弓剑10快上许多,尤其当使用完弓剑10马上换上弓剑Z的时候,真个欲杀不停的豪情壮志。这个时候,控球比过去更加如鱼得水,网前小球已经可以适应弓剑Z稍差的抗扭性,变成个人手法的柔韧性,很贴网。尤其假动作,拍面小原来是一个优点,用手指转动手柄十分轻松;当站在左方准备把球轻挑到网前,此时对手已经洞悉你的动作并准备好的时候;突然一转腕把球勾到右方网前;对手无助的眼神,只能莞尔置之。只是平抽快挡还是很难提升速度,尤其面对使用9900的对手,弓剑Z总是缺乏启动的即时性,精准性;头重的关系更加影响到反复挥拍的灵活性。而迅速改变出球路线是个不错的选择。后场高远球一直就是头重类球拍的优势,弓剑Z这里体现得很好,挥拍瞬间,明显感到中杆有所变形,利用这个预先储存的力量,单用手腕击出后场高远球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
使用球拍:弓剑Z 3UG5
球线型号:BG65大盘
拉线磅数:YY四结 25/27磅
手胶设置:去柄皮,杜力臣93手胶
最后平衡点:31.8CM
65线是YY专业线里弹性最差、最耐用、价格最低但实际性能比较理想的球线。65线最大优点就是在高磅数下仍然能够保持本身的弹性,控球感觉比较平实,不会因为弹性太大或者拍面太滑而对手感有所影响。由于线径比较粗,自重比较大,一般球拍使用后平衡点后移比较严重,所造成头重现象效果明显。对有一定力量基础的球友来说不难应付,但对于初接触羽球,发力不正确且相关肌肉群锻炼不足的情况下;会有使不出力的感觉。但众多国际选手的选择又让我们对其可靠性毋庸置疑。到底65线配合弓剑Z是什么效果?弹性最好的球拍遇上弹性最差的球线,会否对性能有负面影响?其实,弓剑Z过分的弹性配合上65线,往往会对击球稳定性有所增加。大家可能已经发现,弓剑Z在杀球瞬间,假如不是完全击中甜区,而是稍微偏左或是偏右,会明显感到球拍出现了偏转情况。虽然任何拍子都会出现偏转,而且YY高端拍抗偏转性能都相当好,但使用弓剑10以后,尤其使用过9900,弓剑Z的偏转确实大了一点。而且这个偏转还建立在窄型小方头拍框的基础上,不能不让人感到失望。弓剑Z使用YY家族最小直径的中杆,达到6.9MM,罪魁祸首估计就是在这里。凡事有得有失,虽然弓剑Z的偏转有所增大,但实际上已经做得很好了。当配合65线以后,平实的弹性对弓剑Z有点过分的弹性确实有了不错的修正,尤其网前小球、后场拉吊等手段,对精度提高不少。65线自重比较大的关系,当反手杀球的时候,启动会比较困难,也比较难杀出速度理想的球,但65线相对柔软的击球感又让我们杀球的同时不太容易错失最佳杀球时机。
球线型号:NBG95
拉线磅数:YY四结 25/27磅
最后平衡点:30.8
其余设置跟以上项目一致
弓剑Z对比弓剑10使用了小方头拍框,更接近方形的拍框截面,更窄的线槽以提高耐高磅能力,更细的加长中杆和风阻更低的八角形锥盖和标长拍柄。这些都是早期YY官网的介绍,主要是宣传其挥拍速度。却从来没有提及弓剑Z是否使用新材质来制造,很长一段时间后,在产品更新页终于见到弓剑Z的材质说明。
弓剑10:
拍框材质:高弹性碳素,叠杯形碳素纳米管,超级高弹性碳素
拍杆材质:高弹性碳素,超级聚乙烯纤维
弓剑Z:
拍框材质:高弹性碳素,高张力碳素,叠杯形碳素纳米管
拍杆材质:高弹性碳素,超高弹性碳素,超级聚乙烯纤维
可以看到,材质其实是有所改变的,只是这次YY不把材质作为宣传重点。YY很懂得炒作,首次突破400KM/H的球速对比稍微提升的材质运用,谁更轰动?所以YY这次对材质改变只字不提,也是为免把观众注意力转移到材质上而对革命性的球速有所降温。95线不同,作为YY第一款纳米级拍线,在宣传上第一时间就把材质作为重点。什么碳素纳米纤维和氢化钛表层做就的优越抗磨特性、增加羽球在拍线上滞留时间等等。目的就是把95线说成一款革命性产品,一款完全可以代替65线作为下一代主力的产品。而实际使用中,95线的耐用性确实没有让大家失望,只是粘球性的表说不大得到观众肯定。甚至很多人认为95线线面太滑,不好控制。而95线的弹性十分理想则是比较公认的,仅次于YY自家弹性最好的几款拍线。弹性优越的95线配合弹性优越的弓剑Z,会否相得益彰?还是因为弹性太好,造成弓剑Z容易偏转的缺点有所放大?初使用95线的时候,同磅数下击球感比65线硬很多,击球音相当金属感,弓剑Z的击球音和弓剑10音调差不多,但是更加厚实,不算十分尖锐;而此时,也尖锐起来了。优越的弹性使得弓剑Z的后场球得到进一步提升,可以把后场球拉得更高更远,稍微用力便可以出界。65线对杀球力量要求比较高,对比下95线杀球速度十分理想,容易掌握杀球力量,击球感变硬,手感更加清晰的关系。而且反手杀球已经变得容易一些;线径比65线细了0.1MM,别小看这0.1MM,整把球拍的平衡点足足减少了10MM。于是挥拍变得更加轻松,假动作也来得更加轻巧迅速。粘球性我个人认为是比65线稍差一点,但这样也有其优点;例如劈吊的时候球拍变换角度可以更小以达到65线相当的出球角度,对方则更难捉摸。开始时候,网前球则是一个问题,由于弹性太好,网前球很多时候会用力过度而给对手制造扑杀的良好机会,需要时候来修正一下发力才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网前球。而当发力得到修正,会有十分理想的表现,不下于65线。至于以上提及球拍偏转问题,使用95线确实严重一点,但这次的主角不是偏转,而是杀球后的脉冲振动,来势十分凶猛,甚至击球后还会感觉到比较明显的余震。
球线型号:
竖线:BG65大盘
横线:NBG95
拉线磅数:YY四结 25/27磅
最后平衡点:31.2CM
其余设置跟以上项目一致
当我们做菜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什么叫辛?什么叫辣?辛和辣放在一起呢?叫什么?辛辣?具体是怎样感受?
不打哑谜了,65线配合95线是不是简单的辛与辣互配,只有切实使用过才知道。初步感觉,杀球十分强烈,这种感觉很难形容,但又有必须形容出来的冲动。65配95的子母线,以下简称子母线;杀球的时候,击球感既没有65线软,也没有95线硬如钢板的感觉。而且,杀球那刻,有种球速不断上升的趋势;前半晚我就不停杀球,无论是否适合,都尽可能利用杀球姿势来对付。可以是重杀、点杀、劈杀甚至扑杀,调整角度就变成高远、平高。出拍效果都相当爽利,半点不拖曳。值得一赞的是控球感觉,网前小球十分容易处理,跟65线感觉几乎一致,弹性只提高了一点点。而这一点小小的弹性提升却可以造就了小球速度的提升,想想当你反手发球的时候;一个划火柴的动作却让球快速射向对方发球线边角时,那一份成功感自然是十分深刻的。和95线划火柴不同,因为95线线面比较滑,不容易粘得住球,这时对发球加速却是一个累弊。子母线良好的粘球性,甚至比单用65线更好,小球加速十分理想,且弹性不象95线来得太凶猛,容易控制很多。对于子母线粘球感的优异性能,个人猜测是不同线径所造成的。良好的粘球性,反手劈吊这些对我来说不是很熟练动作,在使用子母线的情况下,感觉还是有所提升。而子母线无法改变弓剑Z的一个缺点还是平抽快挡,大概这是弓剑Z天生的弱项,拍线已经不能弥补这个特性还是需要线径更细的例如80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