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信息中...
羽毛球迷的家,超人气羽毛球社区 首页添加收藏设为首页中羽APP
当前位置:主页 > 羽坛动态 > 人物 > 李永波1994与天斗收获1996 1998与人斗收获2000

李永波1994与天斗收获1996 1998与人斗收获2000

时间:2004-11-26 16:15 来源:劲体育 作者:佚名

      1994与天斗,收获1996

      1992年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颗粒无收,年届30岁的李永波颇有些沮丧,回国之后决定挂拍。出国、读书、经商,都是他计划中的项目,可是在1993年中国羽毛球队副总教练的位置却突然摆在了他的面前。给了他这个机会的是当年的训练局局长李富荣。
     
      “从我当运动员他就是团长,带着我们比赛。他对我也很了解,对我做运动员这块很了解 我的性格,我的处事 做事做人的方法,那他就推荐了我,他觉得我可以带这个队伍,给了我很大的信任。”

      最终决定接受这个职位却是李永波豪爽、不服输的性格使然。1992年之后,中国羽毛球落进了历史最低谷,用李永波的话来说就是“中国羽毛球当时处在一个被人瞧不起的地位”,于是他就憋着一口气,决心要把中国队带起来,而一旦做不上来怎么办他完全没有考虑,以至于如今回头看自己当年的决定,敢做敢当的李永波还多少有点为自己的意气用事而担心。他说自己担心,并不是成功之后的矫情,不说这10年间的风雨坎坷,上任一年后的1994年,他就面临了第一道大坎。

      李永波说,1992年是低谷,而1994年却是“中国羽毛球队最悲惨的一年”。那一年,中国队不仅没有收复汤姆斯杯,还丢掉了尤伯杯,广岛亚运会不仅一金未得,甚至都没人进入7个单项的决赛。这是大家都看到的惨状,而在李永波的记忆里,那一年中国选手甚至在一星级的赛事里都没拿到过冠军。本来就憋着口气的李永波这个时候更加郁闷,他说为什么后来有人觉得他霸道,其实并不完全是天生的,多少也有点是后来被现实逼的。

      成绩不好,球队的状况自然也好不了。“那时侯,想给队里买个电视机,没钱;想把运动员宿舍的木头门窗换成保暖一点的铝合金门窗,也没钱。大家眼巴巴地看着我,大事小事,什么事情都需要我来解决,所以那个时候我常常处在一种很烦躁的状态中,但这种压抑和烦躁同时也会产生一种激励,不然,也不会有今天。”用极快的语速描述完糟糕的1994,李永波还是有点抑郁难平。那时候,总教练的位置对于他根本不是意味着权力,而是一堆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麻烦。

      坎,跨过去了,就可能成为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台阶。转过年来,苏迪曼杯的获得终于让李永波在漫天阴霾中看到了希望。虽然大家都觉得这第一届世界混合团体冠军的获得,对当时实力并不拔尖的中国队来说多少有点运气成分,可是她却给中国队和李永波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运气”。

      1996年,年轻的葛菲/顾俊为中国羽毛球队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董炯也拿到了男单银牌,而1997年,中国队不仅蝉联苏迪曼杯,在世锦赛上,还拿到了5个单项中的3枚金牌,这个时候,没人再敢瞧不起中国羽毛球队了。此时的李永波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不再被烦躁纠缠的他,觉得仿佛天天可以面对雨后的晴天。然而麻烦又悄然而至。

      1998与人斗,收获2000

      1998年,春风得意的李永波突然被人参了一本,有人向上级领导反映,羽毛球队内部在奖金分配上有问题,总教练李永波难逃其咎,除了经济问题之外,还有他的“专横”和“霸道”。于是有关部门成立了调查组对此事进行了调查。如果说1994年的麻烦是整个羽毛球队的麻烦,而此时,李永波面临的则完全是对他个人的巨大考验。

      “1998年的事情,对我来讲是一段很痛苦的经历,我觉得在我的人生当中,这是最不愿意提到的一段事情,因为他给我带来了很大的痛苦,所以我觉得,一生一世当中,我最不能原谅的事情就是这一段。 ”

      李永波没有仔细描述那段非常不愉快的经历,只是强调了两点:一是,“很短暂的时间以后,教练员们都很支持我,而反对我的人在队伍当中是非常孤立的,最后都是自己选择离开的,我没有开除任何一个人。”二是,在最艰难最敏感的时期,他也丝毫没有放松队伍的管理,不然也不会有后来的好成绩。

      调查组最后对李永波的问题作出的最后结论是“小节上有问题,经济上没有问题”。

      1998年的风波之后,女单主教练李玲蔚和男单主教练李矛先后离开中国羽毛球队,李玲蔚曾一再强调,自己的离开纯属个人原因,而李矛和李永波的矛盾则彻底公开化,至今两个个性强硬的人也依然水火不相容。

      1998年风波之前,李永波曾经痛斩不守纪律的名将吴文凯,而2000年悉尼奥运会之后,他还调整了董炯等一批战功赫赫的老将,这两次动作也曾引起了不小的震荡。为了队伍的稳定和持续发展,霸气也好,霸道也罢,李永波已经摆出了一副任由评说的姿态,他说得很明白,1998年调查组给他所谓问题的结论,以及队里多数教练员给他的支持,已经很有说服力,他无须为自己的做法再做什么辩解。而两年之后的悉尼奇迹和2004年重夺汤杯,也不再有人怀疑是不是应该由他来掌握中国羽毛球的“权杖”。

      0
      0

      您还未登录,无法评论!
      ▼最新排序球友评论 0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