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信息中...
羽毛球迷的家,超人气羽毛球社区 首页添加收藏设为首页中羽APP
当前位置:主页 > 羽坛动态 > 各地 > 不灭的岔路口精神 江苏羽球队备战十运有“法宝”

不灭的岔路口精神 江苏羽球队备战十运有“法宝”

时间:2005-07-15 13:55 来源:金陵晚报 作者:佚名

      金陵晚报记者 赵彦砚【金陵晚报报道】那是一段如歌的岁月,刻骨铭心;那也是一种不灭的精神,激励着你我奋进。30多年前,南京市南郊岔路口空军气象学院的破旧仓库里,光线昏暗,空气潮湿,江苏羽毛球队第一批14名运动员挥汗如雨,用青春改写着江苏体育的荒芜。30多年来,多少白色羽毛球飞起又落下,多少南体人来了又离开,即便是在南京体院,“岔路口精神”也已成为鲜为人知的往事……而江苏羽毛球队的队员们,正在“岔路口精神”的指引下,高标准严要求地训练着,为十运会做最后的冲刺。
     
      奇迹般首胜:仅练了8个月

      “刻苦训练挑战十运”的条幅挂在偌大的羽毛球馆里,让人意识到十运会的迫近,江苏羽毛球队总教练孙志安站在场边,默默地看着弟子们一遍遍做着扣杀,偶尔喊上几嗓子,声音在球馆里回荡。天气依然炎热,这让孙志安有种恍惚的感觉,若干年前,他也是这样打着赤膊练球的,而现在他已不再年轻。如今每逢周末,他会约上几个体院的朋友去打网球,却从不碰羽毛球。“打了一辈子羽毛球了,换点新鲜的打打。”但他心里明白,不碰羽毛球,是因为爱得太深,他把自己骁勇善战的美好镜头都留给了过去。1970年12月,男女各100个体育苗子从江苏各地选上来了,最后14个人被留下,在1971年4月正式组成最初的江苏羽毛球队,来自苏州的孙志安就是其中年龄最小的一员。这14个人,之前谁也没有碰过羽毛球,有些人甚至没见过羽毛球是什么样子,就这样江苏羽毛球开始了从无到有的创业。球队组成后便开始了艰苦的训练,其间因为场地等原因,1971年10月,江苏羽毛球队整体前往福建集训,过起了“寄人篱下”的日子。值得欣慰的是,在当年年底,江苏女队就能在比赛中击败福建队了,要知道,福建队当时是一支强队。仅练了8个月,江苏队就创造了奇迹。

      如烟往事:铁皮桶烧水洗澡

      1972年底,羽毛球队返回江苏,并来到位于岔路口的空军气象学院。体院没有场地,羽毛球队回到了南京,也只能继续“流浪”。在岔路口训练的3年,孙志安他们永远不会忘记,正是这3年的卧薪尝胆,给江苏羽毛球今后的辉煌打下底子。他们训练的地方就在部队的健身房里,总共只有6块场地,而所谓的场地,也只是水泥地上画上几条线。“地太硬,一天练下来,脚都会磨出血泡,那个时候也没有好的运动鞋,再疼也要忍着。”盯着眼前的木地板和高级塑胶场地,孙志安觉得现在的队员要比他们幸福很多。生活和训练条件一直在改善,1997年八运会后,羽毛球馆里装上了空调和暖气。在岔路口那3年,队员们住的是部队仓库改成的宿舍,没有窗户密不透风,冬天冷夏天热,更糟糕的是,还有老鼠在房间里窜来窜去。即使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江苏羽毛球队雷打不动坚持一天四练,早晨5点就要出早操,然后上下午和晚上都要训练。训练后洗澡也是一个大难题,那个时候部队澡堂一个礼拜只开一次,为此他们找来了现在烤山芋常见的那种汽油桶,下面放上木屑花,上面架着锅烧开水。木屑花要每天从体院用车拉过去,有时候训练结束了,运木屑花的车却还没来。水烧完后每人分到一脸盆,然后和着冷水洗澡。坐在仓库门口的台阶上,一边打闹一边等待着运送木屑花的卡车,孙志安和队友的许多个傍晚时光曾这样度过。“用那个家伙烧水,到处都是烟,非常呛人,洗完澡下来,眼睛都模糊了。”当时的情景,孙志安依然记得确切,这就是他深埋心底,不曾轻易说出的如“烟”往事。羽毛球队的先进事迹后来被南体其他运动队学习和借鉴,这使得“岔路口精神”发扬光大。直到1975年,羽毛球队才搬回南体。这些年孙志安也曾开车路过岔路口,那个他曾奋斗过的地方,当年住的仓库早已不在,但羽毛球队的奋斗还要继续。

      每周的快乐:看一场《卖花姑娘》

      训练枯燥而艰辛,在这样的条件下,江苏羽毛球渐渐进步着,没有人叫苦叫累。而当忍耐变成习惯,“岔路口精神”也随之形成。这种精神包含着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外部训练条件的艰苦,二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队员们严格遵循“三从一大”,艰苦奋斗。在岔路口的3年岁月,队员们也有短暂的快乐。部队有个小礼堂,每个周末晚上会放一部电影,而这个小礼堂便成了羽毛球队文化生活的全部所在。每到周末,队员们便会早早吃过饭,三三两两去小礼堂,期待着今天会是什么电影。当时放的多是《卖花姑娘》、《草原英雄儿女》、《山本五十六》等老片子。能在周末看上一部电影,这已经是足以让大家欢呼雀跃的快乐。现在队员都有了手提电脑、DVD,看电影、上网、打游戏都很方便,精神生活丰富了很多。不过孙志安认为,那个时候运动员思想最纯真,简单的快乐就很满足。在孙志安看来,“岔路口精神”并不是鼓励吃苦,现在生活改善了,有好的条件就要利用,但是不惧困难的精神内涵不能变。

      永远的兴奋:被**接见授奖

      在南体的档案馆里,记者看到了一张老照片,那是在第四届全运会的闭幕式上拍的,**在给获得世界冠军的孙志安授奖,那一年孙志安只有23岁,照片上的他看起来很瘦。1979年9月30日,对于孙志安来说,那是不同寻常的一天。“我记得那时是傍晚了,之前只知道要领取国家体育总局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但并没有想到给我授奖的会是**。”直到现在,孙志安都觉得那样的荣誉来得有些突然。当他看到**缓缓向他走来时,心里既惊讶又激动。**给孙志安挂上奖牌,并和他亲切握手,同时语重心长地说道:“以后争取拿更多的世界冠军。”照片留下了那珍贵的一刻,而这张照片也一直被孙志安珍藏。那一次授奖过去26年了,在这26年里,孙志安一直用**的话激励自己,不管是当队员还是现在当教练,“以后争取拿更多的世界冠军。”他知道,这句话不仅是对他说的,也是国家领导人对整个江苏体育的殷切期望。孙志安是江苏第一位世界冠军,他开了一个好头。26年过去了,全运会也由第四届举办到了第十届,26年间江苏又前赴后继涌现出好多世界冠军,为中国体育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没有辜负伟人的期望。

      延续的荣耀:第四代冲刺十运会

      自1979年6月,孙志安夺得江苏第一个世界冠军之后,江苏羽毛球队又先后涌现出了三代运动员、13位世界冠军。第一代的杨阳、赵剑华和杨千里这3个左撇子选手打遍全国无敌手,被誉为“左手三剑客”。1993年之后,第二代孙俊、刘永、葛菲、顾俊、戴韫等世界冠军又成为江苏队以及国家队的支柱。到了八运会之后,以奥运会冠军张军为代表的第三批世界冠军冒了出来。可以说,这么多年来,江苏羽毛球队人才辈出,这离不开黄益冲、尤广礼等老一辈教练员的奋斗,当然也离不开孙志安、林波、唐学华等人在岔路口训练时打下的扎实基础和优良传统。十运会即将开始了,陈金和卢兰等年轻运动员将要为江苏队征战,他们将会是江苏羽毛球队的第四代接班人。从岔路口到南体,从孙志安到陈金,江苏羽毛球的人才出了一茬又一茬,但是艰苦奋斗的作风却一直没有变。记者前两天去羽毛球馆的时候,里面开着空调,并不感到炎热,场地边还放着解暑用的绿豆汤。年轻队员们在一丝不苟地训练,脚边散落着好多打毛了的羽毛球,他们不用再去住仓库,不用忍受老鼠和蚊子,但他们心中一样有着一盏不灭的灯,那就是“岔路口精神“,时时刻刻散发光辉,并带领着他们大步冲向十运会。

      1
      0

      您还未登录,无法评论!
      ▼最新排序球友评论 0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