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信息中...
羽毛球迷的家,超人气羽毛球社区 首页添加收藏设为首页中羽APP
当前位置:主页 > 羽坛动态 > 人物 > 印尼老归侨忆羽毛球生涯:培养出世界冠军

印尼老归侨忆羽毛球生涯:培养出世界冠军

时间:2020-11-14 22:18 来源:福建侨报 作者:许丹

    1973年在厦门市参加福建省少年羽毛球比赛留影。(《福建侨报》)

    陈婵娘,女,印尼归侨,现年76岁,目前定居于香港。(采访于2014年11月14日)

    我大概三四岁时跟着兄弟姐妹接触羽毛球,到如今仍在香港参加业余老年人羽毛球队、教教青少年羽毛球,这辈子算是和羽毛球谈了漫长的恋爱。

    回国进入福建省羽毛球队

    1938年,我出生在印尼展玉。那时家在市场附近,每到傍晚菜市场收摊后,整条街市变得很空旷。一群孩子就在那儿跑啊、玩啊,才三四岁的我也跟着踢足球、打篮球。

    在印尼,很多华人会自发组织球队,尤其是羽毛球队。我平时上完课,家事不多,就参加球队玩。白天打篮球,晚上打羽毛球。不知不觉中,也打出了一点小成绩,还代表首都城市参加全国比赛。高中毕业后,当地华人很难有机会读大学,家中条件也不允许继续读。而按老家福建的传统,女孩到十六七岁就应该出嫁,本来连高中都没机会读,如果继续留下来,就等着出嫁了。我当然不想那么早出嫁,刚好有机会申请回国,我就回到了祖国。

    大约是1959年,正好有一位爱国华侨介绍,我直接从海外进了福建省的羽毛球队。当时,中国知名的羽毛球运动员基本都是印尼等海外回国的华侨,70年代后才比较多是本国培养的,但也是60年代回国的华侨培养的。

    到学校办训练班

    刚到福州时,运动员的生活条件还是不错的,每天伙食费1元钱,有鱼有肉,生病了还有牛奶。我当时贫血,只要把医院开的证明给教练看,就可以申请喝牛奶。

    1965年,我从省队申请回到厦门,正好厦门市体委成立一个体校,市里点名让我到体校里的教练班负责培训羽毛球。我到了一看,真是吓了一跳,什么都没有啊。我问活动场地在哪里?领导让我去集美中学,那儿有羽毛球队,有华侨,还有场地。我去了才知道,所谓的场地就是学生食堂。而队员中,最小的已经11岁。我觉得太大,希望训练大概六七岁的孩子,就提出要去小学。领导同意了。我到集美小学,校内有礼堂,挺适合训练。大概一年时间,我有时帮学校体育老师代课,开设训练班。

    刚开始,体委负责提供球拍和球,但有的学生连球鞋也没有。其中有个叫陈明生的学生赤脚打球,打到出血。我问他痛不痛,他笑笑说不痛不痛。几个月的训练后,他打得真不错,只是年龄偏大,后来去参军。每次从部队回来,都来找我,还哭着说很遗憾不能继续参加我的培训班,谢谢我当年对他还不错。据说退伍后分配到厦门海关,真希望能再见见他。

    陈婵娘与学生及旧队友在厦门合照。(《福建侨报》)

    培养了好苗子

    大约一年后,市里让我回厦门培训羽毛球运动员。但岛内没有场地。羽毛球训练对场地要求还是比较高的,一是要在室内,可以不受风雨影响,天天练习;另一个是地面不能太硬,否则对运动员膝盖损伤很大。怎么办?我想办法找到厦门工程机械厂,厂里有个食堂,下午空着。我曾经训练过机械厂一个职工的孩子,这位职工帮忙联络,答应下午2点至5点借给我们训练。场地找好,我又从全市各学校挑了20多人组成训练队。

    每星期四下午2点,我们一到训练场,就先把食堂的饭桌一张张挪开,挂上球网。食堂前方还有个舞台,虽然不大,无法对打,但学员们可以练动作。还有一群最小的孩子,大概五六岁,虽然没机会上场,但让他们排排站在凳子上,专门看哥哥姐姐们打,两三个小时,就随着飞来飞去的羽球活动头和眼睛。然后哥哥姐姐们打完,如果还有时间,也让他们拿球拍和球去玩,挥挥拍、发发球。

    后来陆续找到一些可以训练的场地,我至今仍然记得当时带他们的训练安排:地点上,周四到工程厂,周一、二、三到公园(现在厦门市人民英雄纪念碑),周五、六到体育场,周日到厦大;时间上,周一到周六每天下午2点到5点、周日早上八九点到下午4点多,一周7天不间断训练。无论在哪个场地训练,每个队员都来。放寒暑假时,队员们就集中到集美学校,住在那儿训练。就这样坚持训练了五六年,我把他们视作亲生的孩子一样,感情特别深。

    其实,那些孩子们家庭条件都很一般,没有运动衣和球鞋。我就向组织申请为他们配球鞋、球拍和点心。领导们也很支持。同时,我还为他们向组织申请在集训期间每人一周1元钱的补助。钱领到后,我还征求孩子们的意见,这笔钱是发给他们还是改善饮食。他们都说由教练安排。我每周都为他们准备红烧猪脚、鸡蛋、肉罐头等,补充营养。

    徒弟林瑛10多次获世界冠军

    20多个孩子我都当宝贝一样,不过这里特别回忆林瑛的故事,因为很有戏剧性。

    林瑛住在我家楼下,当时7岁多,我看到她在跳皮筋,跳起来能轻松地用脚勾到高处的皮筋,很有潜质。于是在她8岁时,我问她爸爸,是否让他女儿来打羽毛球。她爸爸一听很乐意。但她年龄还小,来训练场,主要也是和其他年龄小的孩子一样,在旁边看哥哥姐姐打球。因为我要带的队员多,训练时无法专门带她。于是,我和她父亲商量,每周二、四、六上午6点半到7点半跟我去住所附近的篮球场训练。条件有限,我就让她练步法和动作,一个一个练,让她一个动作练半个小时,剩下的时间练篮球,比如带着篮球跑,培养她的灵活性。7:30结束训练,她回家吃早饭,8:00去上课。

    林瑛跟着我学了3年,去参加省里的比赛,就得了第3名。赛后,我把她推荐给省队的教练,结果他们嫌她太高,11岁的年龄看起来像十四五岁的身高,而且觉得她的动作笨拙。可是我一直都很看好她,但没有办法,省队不收。

    回到厦门,我就去找林瑛的父亲,因为他在部队,希望他能带林瑛去福州部队试练一个月。她父亲一听就答应了,第二天带着林瑛去了福州。福州军区一见林瑛就很喜欢,马上留她下来。到年底正式收入军区球队。这样一个转折,反而对林瑛更有利。因为军区球队的队员主要是男性,每天和林瑛对练的都是男的,男的体能、技术等都比较强,在强者的环境中,林瑛进步很快。半年后参加全国比赛,成绩非常突出。

    全国比赛不久,福州军区精简人员,球队解散。省队得知这消息,马上把林瑛调入省队。因为成绩突出,她被收入国家队。那时我已经去香港了。在国家队,林瑛每年都参加各种大赛,拿了世界羽毛球锦标赛、羽毛球世界杯和尤伯杯等十几次世界冠军。

    2013年全球华人杯羽毛球比赛老年组混双冠军。(《福建侨报》)

    相聚厦门

    1976年左右,在福建的印尼归侨有条件申请出境,并且允许全家一同出去。因为当时国内环境及先生家族希望我们去香港,我们一家申请去了香港。因为年龄超过30岁,没办法成为公职人员,又因为儿女都还很小,我先生不同意我继续当教练,要我照顾家庭。我只能进工厂学车衣服做普通女工,工资很低,大概五六千元,但时间是9:00-16:00,还是计件工,有事也可以不去上班,比较能照顾家庭。大概做了10年,孩子大了,我才去离家更远一些的地方,做包装工。大概也做了10年。孩子们读完大学出来,我年龄也到了55岁,不能继续做工了。朋友邀请我继续教羽毛球,我终于重新开始教球,培养的学生中有一些在学校比赛中获奖。

    距离上次1993年回厦门,已经过去20年了,和当年的羽毛球队队员再相聚,每个孩子我现在都还能大致认出来,很激动,很开心。看到当年毛头小孩现在很多仍然在打球,有的是亚洲裁判,有的在当教练带球队,有的办羽毛球培训班,生活舒心,收入颇丰,我真的很欣慰。

    真怀念厦门的一草一木,想念这些孩子们,甚至思念这里的海蛎煎、炒面线、炸五香条、鱼丸汤。这次团聚时,大家都说以后每年要组织一次聚会,我争取都能回来参加。


      0
      0

      您还未登录,无法评论!
      ▼最新排序球友评论 0
      栏目列表